【新技术】我院成功开展首例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
2024年8月31日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
对一位慢阻肺患者
成功实施首例
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
术后半个月随访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患者女性,57岁,10多年前出现咳嗽、咳痰伴憋喘,活动后更为明显,多是受凉感冒后及秋冬季节加重,病情反复发作。近一年来,患者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多次因病情加重住院治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区副主任陈华阳审阅患者胸部CT,发现患者情况符合不均质肺气肿影像,且右肺中叶肺气肿严重。
患者胸部CT
患者虽经过标准药物治疗,但仍明显憋喘,活动受限,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为400m。为改善生活质量,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陈华阳带领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讨论,并邀请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呼吸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廖槐教授一起制定了经支气管镜活瓣置入术治疗方案,并在廖槐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实施了手术。
术中,静脉麻醉下经电子支气管镜予Chartis 导管球囊封堵右肺中叶,测定右中叶与右上、下叶间无旁路通气。于右肺中叶置入5.5EBV一个,活瓣位置良好,完全封堵右中叶支气管,见单向瓣口随呼吸运动正常开闭。退镜,待患者苏醒后,安返病房。术中、术后患者生命征稳定。
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预防气胸等精细的围手术期管理,患者恢复良好,喘憋症状逐步减轻。术后5天,患者活动耐力显著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由400m提升至601m,肺功能FEV 1由19.48%提升27.32%,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半个月后随访患者激动的说,“现在能一口气爬到三楼了,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术前/术后5天患者肺功能检查
右肺中叶活瓣肺减容术后CT评估
术前/术后第5天胸部CT
经支气管镜单向活瓣肺减容术的操作过程简单、耗时短,不开刀、不疼痛,患者体验舒适度更高。根据患者病情,首次治疗可选择病变最严重靶肺段进行,后续可依据患者恢复情况,还可以再次对肺气肿严重肺段进行治疗。今后,这一技术将造福更多重度甚至极重度非均质性慢阻肺患者。
本月26日,患者送来锦旗以表由衷的感谢。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医者仁心、妙手回春”的和谐之桥。目前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大病不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华阳)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我国,每2.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慢阻肺。既往慢阻肺治疗手段有限,即使经过规范的药物控制,仍有许多患者疾病持续进展,导致肺功能下降,反复地气促、呼吸困难,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几年,随着呼吸介入技术的进步,慢阻肺的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为重度甚至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带来曙光。
经支气管镜活瓣(简称EBV)肺减容术是治疗慢阻肺的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微创、有效、精准、安全等优势,能够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EBV的作用原理是单向活瓣在呼气时打开,允许目标肺组织中的气体呼出,吸气时关闭,阻止新的气体进入目标肺组织,从而引起目标肺组织萎陷,一方面减少肺的总体容积,改善膈肌低平状态,增加膈肌收缩能力,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另一方面可减少对相对正常肺组织的压迫,减少死腔,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即相对健康的肺组织功能恢复,从而实现微创肺减容的目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