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二区

心血管内科二区

我院成功开展首例房颤射频消融术

发布时间:2024/01/31 点击数: 【字体:

640.jpg

 

1月28日,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易远明和主治医师吴华景,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律失常专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黄石安教授的指导下,成功为一位心房颤动的男性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治疗,解决了长期困扰患者的心慌、心悸问题。这是我院心内科继室早消融治疗之后电生理领域的又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新技术


640.jpg


 患者陈叔,69岁,因反复心悸,呈阵发性闷痛、心谎,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易远明在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后,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房颤可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以减少痛苦并将严重的并发症扼杀在摇篮中。


640.jpg


 易远明介绍,射频消融术是通过采用CARTO三维系统,在左心房内通过标测定位后,将导管电极置于异常传导路径区域,进行肺静脉前庭环形标测消融,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方案后,在麻醉手术科和介入导管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1月28日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术中,接连使用了心腔内超声、房间隔穿刺等新技术,均填补了医院技术的空白。患者在术后只要局部压迫血管数小时就可以下地活动,术后观察几日就可以出院。



介入治疗水平再攀新高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其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可导致近20%的致死率和近60%的致残率;同时房颤还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2倍、心衰的发病率增加3倍;超过60%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7%出现致残症状。过去只能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来改善患者症状,但通常难以维持正常心律,并且药物的副作用也影响身体。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是当下房颤患者恢复正常心律又一新的选择。

 目前就国内而言,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房颤治疗的热点,是心脏介入技术的难点,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佳等优点。此次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内科介入治疗水平再攀新高,心血管内科将继续推动我市及周边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图/文  吴冠虹 吴志峰)


终审:平台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