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详细内容

创新出成效!我市医共体慢病管理新模式被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选作实践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3/06/05 点击数: 【字体:



 广东省吴川市自从2020年被列入国家医共体建设试点单位后,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将慢病健康管理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县域共同体为纽带,建立资源整合、协同发展、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慢病防治网络,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医防协同,强化“人才”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重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和知识促进,倡导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促进全市的慢病健康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迈进。


640.png

 

通过实施“四项创新”、落实“三项保障”,为群众提供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网络化的慢性病管理和服务,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1月~2023年5月31日,医共体总院下转人数共计1652人;截止2023年5月纳入慢病系统管理人数共计180048人;线上服务超37万人次。截止2022年10月,辖区内常住人口90.73万,已建立健康档案85.83万人,建档率94.59%。高血压规范管理率64.59%,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6.38%。慢病管理率逐年提高,群众满意率达95.2%。





“三项保障”为慢病管理夯实基础


��组织保障。成立以医共体总医院院长为组长、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为成员,17个乡镇分院共同参与的慢病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双向转诊管理中心,设置在慢病管理中心,负责双向转诊日常工作和管理双向转诊信息平台,负责对接各分院上转患者的入院各项安排跟踪、符合下转患者的转院与随访。11个慢病重点科室的科主任担任本科室双向转诊专员,每个分院指定一名医疗组组长作为双向转诊联络员。

��机制保障。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2022年上半年开启DIP/DRG支付下“全院血糖管理”工作,建立全院多科室协同的管理机制,提升医院各科室糖尿病防、筛、诊、治、管的全流程管理能力。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与满意度。每月举办一次慢病管理师资培训班,总院人民医院的慢病专家主讲,各分院慢病管理负责人和临床医生参加。他们回去再培训各村(居)卫生站的医生,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

��考核保障。医共体总院制定了绩效考核方案,充分调动慢病管理团队积极性,并根据绩效方案运行情况,结合临床医务人员意见及建议,对绩效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使慢病管理团队逐渐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这一观念的转变。目前市人民医院重点慢病科室对住院患者邀请建立医患关系超过90%以上,每月下转至少5例病情稳定患者至合作分院。慢病护士常态化应用康赛慢病app进行健康指导、风险评估以及人工电话随访等工作。




“四项创新”提升县域慢病管理能力


�� 创新“互联网+物联网+慢病管理”模式。搭建县域康赛慢病管理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探索和实践“互联网+物联网+慢病管理模式”。建立的慢性病管理中心,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临床专家、专科护士和网络信息员组成,负责县域内慢性病统筹管理、日常技术指导,定期开展现场督导及质量分析会议,检查各医疗机构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参与上级组织的联合督导检查、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慢性病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经通过康赛慢病管理平台连通了医共体各分院,统一管理和考核方案。总院已经了建立统一的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创新实现“基层检查、基层收费、总院诊断”的模式,更好地提高分院的诊治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 创新开展“党建+基层健康服务”慢病管理。医共体总院人民医院将13个党支部分片“承包”全市15个镇(街)196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建立一个“党建+基层健康服务”微信群,每名党员作为一个微信群管理员,同时配备1名医师进行医学指导,每户群众派一人加入微信群。分院公共卫生科人员、村(居)委卫生站的医生配合工作。不仅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普及医疗健康知识结合起来,而且义务为村民释疑解惑,提出治疗意见,引导找村医看病,或到当地卫生院进行治疗,总院通过远程会诊协助治疗,让群众享受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优质医疗服务。截止2022年10月,已经入群的群众3.6万户,累计已宣传党和国家政策4400多条、宣传健康知识1.1万条,已答复医疗咨询1300多条,已经覆盖全市17家乡镇卫生院,196个行政村卫生站、200多名村医通医务工作者、200多个微信健康群,覆盖100多万人口。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市的慢病分级诊疗和防治网络,致力实现全市居民健康管理个性化、慢病管理网格化、线上问诊智慧化。

�� 创新“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实现双向转诊。2020年9月,市医共体总院在大山江试点实行“联合病房和联合门诊”制度,派出高水平的医生组成医疗团队(其中两名副主任医师、两名医师和一名兼职护士长)进驻主持日常诊疗,一名副主任医师任综合病区主任,负责门诊和病房管理,兼职护士长负责病区管理,一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医师参与病区值班和门诊坐诊。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规范诊疗常规,指导开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发展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综合科共设有37张病床,其中6张专门接收市人民医院进入康复期治疗的住院下转患者。医疗团队承担联合查房和诊疗工作,确保了联合病房的正常运转。

在大山江分院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总院把塘㙍、浅水、长岐、兰石和覃巴5个分院作为第二批开展“联合病房和联合门诊”的分院,运用“5G互联网+智慧医疗”的方式,总院专家线上接诊,指导分院医生实时为患者进行检查,实现市医共体内总院与分院在疑难杂症会诊、影像质控及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互动与合作。 

�� 创新开展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医共体总院首批选取合作社区——大山江社区山基华居委,建设“慢病健康管理站”、“健康小屋”、“健康长廊”、“慢性病健康教育专栏”等,并对示范点加强管理,完善相关工作资料。大山江分院为辖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推行“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的新模式,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护士到家”服务;开展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综合评估和健康指导,改善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


慢病管理新模式成效显著


�� 信息化系统助力慢病管理。2021年7月至2023年5月,通过康赛慢病管理系统,纳入康赛慢病管理系统的院内患者档案数180048人次,累计高危筛查43658人次,累计药学服务提醒260505人次,累计体征监测 128268人次,累计系统复诊提醒112706人次,累计健康宣教668554人次。应用慢病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展慢病管理的“诊后服务”,助力90%的患者在本区域内就能得到专业、全面、完善的健康服务,减少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社会负担,群众也能调动医院、社区、家庭多方资源,提升医生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

�� 患者满意度持续提高。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理念持续优化医疗服务,实施医疗全流程、闭环式的管理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性、可及性的医疗服务,整合医疗服务资源,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改善,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据第三方机构调查,群众满意率达95.2%。

�� 获得荣誉硕果累累。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卫生健康工作交流》、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管的《人之初》和《南方日报》整版分别刊登了我市的经验做法。市医共体总医院是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健康报》评选的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的医疗卫生机构。总院慢病管理中心入选国家级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并且是10家典型建设案例单位之一。



文章来源 : 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微信公众号


终审:平台超管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